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人民币国际化正进入一个新的加速阶段。随着全球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的愈加明显,人民币在国际交易、投融资与储备领域的地位正稳步上升,为未来的国际货币格局注入了新的变量。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三年期调查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份额已跃升至8.5%,日均交易量高达817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而英镑的份额已降至10.2%,两者差距正迅速缩小。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人民币交易活跃度的提升,也意味着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存在感”正逐渐从区域性扩展为全球性。
回望近二十年,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可谓厚积薄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揭开了美元体系的结构性脆弱,也催生了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化的需求。此后,人民币从区域贸易结算工具逐步成长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并在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占据第三大权重。
如今,人民币已成为中国对外收支的第一大结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货物贸易跨境收付占比达到28%,创历史新高。同时,境外机构持有的境内人民币资产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债券与股票均被纳入全球主流资产指数,境外人民币债券(包括“熊猫债”)存量规模也接近2万亿元。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正在稳步巩固。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IMF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稳居全球第五;相比2016年首次公布时的1.08%,增长超过两倍。
多极化趋势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了战略窗口。美元在全球支付与储备中的份额持续下降,而欧元与人民币正在稳步提升。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指出,新兴市场央行正积极推动资产多元化,这一趋势可能在未来几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带来新的动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则认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金融市场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正在共同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基础。
在政策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为国际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不断完善,为国际贸易与金融结算提供了高效的基础设施支撑。
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路径,正逐步形成“市场驱动、制度保障、离岸突破”的多层格局。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托市场力量,持续推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减少制度性障碍,让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获得与其他主要货币平等竞争的地位。
离岸市场正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战场。香港、新加坡、伦敦等离岸人民币中心将在推动人民币全球使用中发挥核心作用。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缪延亮建议,应通过增加离岸人民币安全资产供给、推出人民币国债期货与利率衍生品、强化金融产品多样化,打造更加成熟的离岸人民币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实践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了全新路径。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宋科指出,数字人民币有望以数字金融的高效率与低成本优势,推动跨境支付与结算便利化。目前,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平台已实现与香港“转数快”系统的互联,并正推进与老挝、新加坡等国家的系统对接,mBridge等多边数字货币合作框架正在形成跨境数字金融新模式。
人民币国际化已不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继续扩大开放、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持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有望从贸易与投资领域进一步延伸至储备与定价体系。未来的国际货币版图中,人民币或将成为不可忽视的“第三支柱”,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多元化提供新的支点。